睢县地处豫东平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红色革命老区,继承城市传统文化、保护自然风貌和文化遗产是我县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睢县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年降水量700.6毫米,年光照2267小时。睢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季风恒定,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睢县属淮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发展农业条件优越。睢县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可开发水资源总量为2.928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可采量为1.4267亿立方米,地表水年降水总量为6.2324亿立方米,径流总量可达0.8538亿立方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睢县一年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人类居住、休闲、度假、观光绝佳的去处。为打造出最佳的居住环境,睢县委、县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县城布局和建设重新定位,形成了“六纵六横”的主要道路格局,充分发挥“中原水城”的自然优势,形成“一心、一环、五湖、五塘”的水体绿地网络结构,强调绿地系统布局系统性、自然性、均好性及多功能性,形成“环、廊、园”有机结合的绿化体系。
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2005年,睢县县委、县政府报经省住建厅批准,对明清一条街进行了修复和完善:新建了两个石牌坊,街道不盲目拓宽,全部用青石板铺地,把店铺按经营商品进行分类划区,对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的房屋进行维修和重新。对规划区内道路格局符合县城形态特征,尺度宜人,不盲目拓宽取直。通过科学规划,新建筑具有明清建筑特色和文化特征,使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有效保护,构建起良好、和谐的文化环境。2014年,睢县吕祖庙抢修保护工程方案得到县委、县政府的批复,对残破严重的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维修,修缮做法符合文物修缮原则,尽最大可能采用了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明确补配、更换构建、把握尺寸,使建筑符合历史风貌,环境和谐自然。2015年,对睢县东关清真寺大殿抢修加固,工程按照《河南省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管理规定》履行开工备案手续,确保文物安全,使历史建筑真正有效得到保护。为保护睢州故城历史文化风貌,成立睢州故城保护开发委员会,2011年9月23日组织专家对睢县北湖公园总体规划方案进行评审,对睢县故城遗址北湖景区进行重点规划保护,景区开发和故城发掘要在专家的论证指导下进行。 |